91啪亚洲精品/色狠狠色噜噜噜影音先锋/91成人免费电影/久久精品成人影院

  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 > 最新動態       
1、硬盤軟件故障:誤分區、格式化、刪除、病毒破壞、黑客攻擊、分區邏輯錯誤、硬盤邏輯壞道、硬盤0磁道損壞等。
2、硬盤硬件故障:硬盤異響、硬盤電機故障、硬盤摔壞、硬盤物理壞道、芯片燒壞、磁頭損壞、固件信息丟失等。
3、Raid故障:陣列擴容出錯、陣列硬盤指示燈良好但陣列啟動不了、陣列分區出錯、Rebuild陣列出錯等。
4、數據庫異常:SQL數據庫恢復質疑或損壞、Oracle數據庫文件損壞、Foxbase/pro數據庫文件損壞等。
5、U盤數據恢復:提示要格式化、文件丟失、誤刪除、誤格式化、病毒破壞、出現物理壞道等。
6、數碼相機存儲卡恢復:誤刪除(前提是物理上沒有問題,刪除以后沒有照太多的照片)。
7、文檔損壞:損壞的Office系列Word、Excel、Access、PowerPoint文件等。
8、光盤數據恢復:光盤讀不了數據、用一次性刻錄光盤進行第二次刻錄導致第一次刻錄的數據丟失等。



硬盤未來增容的動力與磁錄密度的歷史發展趨勢


信息來源:互聯網    字體大小:[      ]    2014年11月3日


  IDC預測,主流硬盤在2009年的容量將達到目前的5~10倍。到底采用什么技術可以打破現有硬盤記錄容量的極限?又有哪些即將實用化的新技術能確保硬盤容量的持續增長呢?

  1956年,世界上第一個磁盤系統在加利福尼亞的實驗室里被研制成功,它的體積同普通沙發相差無幾,而存儲容量僅僅為5MB。時至今日,硬盤小型化已經成為現實,而容量的變化更是著實讓人吃驚,市場上已經出現了硬盤容量為500GB的成熟產品,TB級的存儲容量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。

  增大容量遭遇瓶頸

  從第一塊硬盤誕生以來,如何提高它的存儲容量就成為了最基本的問題。很顯然,要想增大存儲容量,從提高存儲密度著手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。

  我們先來看看磁盤的構造,在硬盤的眾多零件當中,盤片和磁頭是最為關鍵的兩個部件,分別發揮著數據存儲和數據讀寫的作用。這里主要來談談與新一代存儲技術關系緊密的盤片。硬盤盤片的單面由多個層復合而成,最上面是潤滑劑涂層,保證磁頭的平穩運行;緊接著的是保護層,保護數據層不受損壞;再下來是磁記錄層和鉻底層,然后才是盤片的基體材料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玻璃盤片”或者“鋁盤片”。

  磁記錄介質是由很多微小的磁粒構成的,每個比特信息的存儲大約需要100個這樣的磁粒。為了提高磁錄密度,磁粒本身必須很小,磁粒體積縮小,數據比特才會變小,硬盤才能夠存儲更多數據。不過,在減小磁粒尺寸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個問題,研究發現,磁粒尺寸越小,能使它進行極性翻轉所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小,磁粒在足夠小時甚至會在室溫下就能吸收熱能而自動反轉磁路,形成破壞數據的“逆轉比特”,最終導致整個硬盤數據的丟失。這就是超順磁效應(熱穩定性)帶來的挑戰?D?D磁粒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,因此也就大大限制了磁盤存儲密度的進一步提高。

  再從記錄技術的角度來看,傳統的記錄方式是縱向記錄模式,在這種模式下,磁場的磁化方向與盤片的表面方向是平行的,由磁粒組成的磁單元也是以水平方式在盤片的表面首尾相接,沿著盤片的旋轉方向進行排列。讓我們看看磁頭寫入信息的情況:磁單元在磁力作用下會在平面內進行180度的翻轉,這樣的相鄰磁單元的連接方式就是N-N和S-S兩種,根據我們的磁場知識很容易理解,這種同極鄰接產生的斥力將導致狀態十分不穩定,顯然,這對于超順磁效應帶來的影響會更加敏感。

  有沒有辦法能強行對抗順磁效應呢?嘗試使用高矯頑力的材料是一個辦法,可是從材料名稱上就可以自然地想到,這勢必會導致磁頭在寫入信息時更加困難。在此看來,硬盤容量的進一步增大似乎在超順磁效應面前顯得困難重重。

  這一問題的解決在2001年有了轉機,AFC(反鐵磁性耦合)介質在那一年步入了實用化階段。這種介質感覺上很象“漢堡包”,是在兩層特別的磁記錄介質層(鈷-鉑-鉻-硼合金)當中夾進一層金屬釕。通過釕層把上下兩個磁介質層進行分隔,這樣就出現了方向不同的磁場,而且上下磁記錄層的極性是相反的,這樣的鄰接方式產生的引力使狀態穩定起來。

  然而,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順磁效應的問題,但在硬盤的容量超過100GB的時候仍然遭遇了瓶頸。

  垂直記錄破解困局

  垂直記錄是相對于傳統技術的縱向記錄而言的,這項技術早在19世紀就已經被提出了,并在1976年形成了系統理論。上個世紀末,垂直記錄模式在實驗室當中逐漸走向了成熟,但真正“落地”,并在市場中形成實用產品則是今年的事。理論證明,垂直記錄模式能夠大幅度提高存儲密度,可以達到500Gbit/平方英寸,如果與磁頭發展等其他技術進行有效結合,硬盤存儲容量有望在未來的10年內有10倍的增長。

  讓我們來看看垂直記錄技術是如何在避免超順磁效應的前提下,還能減小比特體積的。從概念上來理解垂直記錄一點都不難,就是讓磁粒從“躺”著到“站”起來,即排列方式由沿著磁盤面的端對端水平排列改為垂直擺放。

  與縱向記錄方式進行一下比較:采用縱向記錄技術時,假想1和0相間的最高密度比特樣式,相鄰磁粒會以頭對頭、尾對尾的形式排列,在這種情況下,每個磁塊互相排斥,遇到高溫波動時,磁粒就會變得很不穩定;但在垂直記錄技術中,磁粒一上一下垂直擺放,這時磁粒的極性方向就垂直于磁盤表面,采用了這種巧妙的方式,磁單元在磁盤表面上占的面積就減小了,在單位面積上的磁粒也就更多,等同于可以進一步提高存儲容量;更重要的是,當磁單元被寫入信息后,它將做180度的反轉,這樣就與相鄰的磁單元變成了S-N的鄰接方式,這種相鄰的垂直比特(數據)就起到了互相穩定的作用,磁粒排列更加緊密,因此數據丟失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小了。

  為了滿足垂直記錄的要求,在整個垂直記錄方式的硬盤盤面上,磁盤的記錄層需要比縱向記錄層的厚度要厚,這樣每個微粒需要更大能量才能改變它的不同方向,小型磁粒也就更能抵御超順磁現象的不利影響;而在硬記錄層下面,還要加上一層軟磁底層,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磁頭可以提供更強的磁場,從而能夠以更高的穩定性將數據寫入介質當中。

  目前,各大硬盤廠商紛紛看好這一技術并進行大力投入,日立存儲宣布,他們采用這項技術已經實現了存儲密度達到230Gbit/平方英寸,希捷、東芝、富士通、TDK等廠商也實現了100Gbit/平方英寸以上的存儲密度。

  這項技術雖然已經實用化,但一些技術難題仍然在探索當中。例如,試圖發明新的讀寫磁頭、試驗一些具有更高磁化特性和表面經過改良的新材料、根據日益微小的磁化比特和信號維持噪音比率等等。

  下一代記錄技術展望

晶格介質記錄

  磁頭的寫入單位是由磁粒組成的磁單元,在同一磁道上極性相反的相鄰磁單元之間的邊界稱為磁變換,通過比特單元是否包括磁變換來進行數據記錄。既要準確探測到磁變換,又要避免超順磁效應的影響,減小寫入單位的尺寸是實現提高存儲密度的方式之一,這就是晶格介質技術。

 其基本原理就是,生成小尺寸、有序排列的“單疇磁島”作為寫入單位,通過這種技術的存儲密度可以達到傳統垂直記錄的大約兩倍。而且由于每個島都是一個單磁疇,所以晶格介質的熱穩定性也很好,幾乎不會受到超順磁效應的影響。

  現在的光刻技術已經能夠實現制造磁島,這其中需要用到電子束刻蝕技術和納米刻印復制技術,前者用于制造后者的模板,后者則將圖樣翻版到硬盤盤片的基板之上。在磁變換的過程當中,當被寫入數據以后,磁島必須保持單疇,這樣數據才不會丟失,因此,除了制造工藝要取得突破以外,還需要磁頭技術的配合。晶格介質記錄這項技術目前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用化研究。

熱輔助磁記錄

  前文提到過高矯頑力磁介質的使用,可以進一步減小磁粒尺寸。之所以過去的技術推廣程度不高,是因為使用這種介質時,磁頭寫入需要極強的磁場,不僅使得磁頭制造困難,而且也會對相鄰區域的數據穩定性有一定影響。

 
  現在,一種全新的記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----熱輔助磁記錄。其原理就是采用激光作為輔助,在寫入介質時,使用激光照射寫入點,這樣磁頭就可以利用熱能,從而在磁場強度小的情況下也能順利進行寫入操作。難點就在于需要采用極細的激光束,普通激光不能滿足需求,實驗室當中流行的辦法是采用近場光。

  這項技術理論上可以將存儲密度提高到5Tbit/平方英寸,即傳統垂直記錄技術的存儲密度極限的10倍,目前還處在基礎研究階段。

  垂直/縱向技術對比

磁錄密度的歷史發展趨勢

  鏈接:IDC關于垂直記錄的預測

  2009年使用垂直記錄技術的硬盤將達到六億三千萬部,成為雄霸市場的新技術。

  到2008年,小型硬盤(2.5 英寸以下)將占據硬盤產量的46% 以上,其中大多數會利用垂直記錄技術來滿足容量需求。

  對整個硬盤行業的發展進行預測,垂直記錄將成為2004至2008 年達到IDC 預測的15.5% 年復合成長率的主要推動因素。v

  在5年內,產品磁盤密度將會達到目前技術下磁盤密度的4至5倍;在10年內,垂直記錄(包括混合方法)會使磁盤密度達到目前技術下磁盤密度的10倍。


編輯:001  【打印此頁】  【關閉